“Lost Winner”

  • It is a part of my homework.

三年前,我写下了大学生活中的第一篇文章——大概是以“我在大学的愿景”为中心的专业概论课程论文。时过境迁,三年的时光就这么过去,我已经从当初的新生成为了大四的学生。在落笔前,我把尘封已久的那篇文章再次阅读。果然,那之中预期的许多美好愿望,都遥不可及,未能实现,但我并非一无所获——我收获了太多成长,当然也伴随着太多的代价。

向那天蓦然回首,8月31日,来到这全新的环境,带着好奇与憧憬。那时的世界很自由,无拘无束,有着纯粹的快乐;只有上海气温的燥热偶尔会令人烦心。虽然我因调剂专业而来到生物工程学院,并没有什么兴趣与向往,但我仍然认真上课,不去虚度光阴,并且兼顾着自己的爱好,期待着每一天的新鲜事。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们性格迥异——世界只是一个轮廓,而各种各样的人为它着上不同的颜色。


大城市特有的节目。

然而在度过充实的第一学期,回家以后,新冠疫情就出现在了这片土地上。疫情的袭来,并不只是带来健康上的危机,更给人们带来精神上的消磨。线上学习的千篇一律、封闭管理的骇人听闻……我的家乡甚至成为全中国第二个出现疫情的地点,核酸检测的感觉是一分的新奇加上九分的担忧。社团、班级尽管仍在积极组织活动,但远远不及在校的感觉。我并不是一个坚强的人,并不能够在冲击之下仍然恪守本心。就这样糊涂地度过这个学期后,我理所应当地与转专业失之交臂,这件事成为我一生的遗憾。在假期,形势变得放松,出门的需求被允许,可是,街上的人们都开始戴起口罩。世界这个轮廓变得虚无,缤纷的颜色变得黯淡。


疫情在家期间偶尔的彩虹。

终于,假期过去了。我成为了大二的学生,回归阔别已久的校园。我把新的学期作为重启,以迎新活动为起点,这是全新的生活——不仅是迎接学弟学妹,更是迎接新的自我。但我总是在不经意间,把和别人的关系闹得很僵,之后就在时光的流逝中与其变得形同陌路。这样的人逐渐从屈指可数,变得不胜枚举。

但就在那年的十一月份,我的大学生活才出现浓墨重彩。遗传学实验让我结识了陪伴我整整一年半的同桌,直到第六学期,我都期待着每周实验课的快乐时光;我还有一群工作和我并不相同的朋友——实验课的小助教们,或许是因误会而识,但他们待我真诚,我们各取所长,顺利通过小组作业;我还以自己所擅长的计算机技术帮助了许多人,和其中的许多都成为了朋友。尽管在这一年中,也在某些事情上很不甘心,但我学会了断舍离,不再执拗于过往,弃我去者,昨日之日不可留。这幅图画上的线稿不停地变化,变换各种形态,但是并不缺乏斑斓的颜色。

时间不待人,大学时光匆匆已经过半。在大三,更多的是饶恕了总是冒失的自己,努力让自己的大学有一个可接受的结果。上学期是平淡无奇的,日子照常地度过;而下个学期,疫情的阴霾再次来临。最初只是取消了一个月的线下课程,间断地进行核酸检测;然后在三月底,教室和实验室都被关闭、食堂也不再允许堂食,只提供千篇一律的盒饭;逐渐地,出门的时间和人员都遭到限制,超市不再营业,人们在抢夺物资的时候,怨恨着天灾。然而天灾无情人有情,本来不怎么联系的同学们顿时多了交流;因管控而难以相伴的情侣们,在围栏的两侧互相鼓励,这感情冲破了囹圄的禁锢;曾经因利益而勾心斗角的人们,也选择释怀,联合起来共克时艰。我感受到了世界这幅图画突然变得闪耀——什么色彩、轮廓,都不重要,重要的是,人们团结一心,造就了这个世界。

如今,我已经离开了生活了三年的海思路,点点滴滴化作说不清的回忆。每当翻开日记,酸甜苦辣都会重现。周围的人纷纷展示研招网上的推免截图,包括我熟悉的人、不熟悉的人,甚至有与其闹僵的人。这无疑令我难过、嫉妒,但我由衷地祝贺他们——他们以自己的努力使梦想变为现实,然而我仍在幻想中慨叹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片天地,有着自己对是非的评判,尽管在众人眼中,我只是一个渺小的人,无所谓成就,但在我的内心,并不畏惧。

包括我在内,大多数人并没有什么高远的追求——无非为了充足的财富,能在消费的时候不那么犹豫;为了能去任何想去的地方,看看本不属于自己的山水,满足自己的向往或是遗憾;为了有能力不再犹豫,不让心爱的人消失在人海;为了快乐的长度、广度和深度;为了自由

人之性恶,其善者伪也[^1]。荀子认为,人们生来就是“惰”的,所有的行为都是后天影响的结果。的确,在进化的角度来说,生命是不需做无用功的,只要维持好基本的生命活动。然而,人类的世界与进化论背道而驰,在日益增长的压力面前,人必须逼着自己做那些抗拒的事情。人的追求是自由,但追求的过程却是拘束。

走进大学,我们本来的愿望是探寻科学。然而本应受人热忱和敬畏的它,却成为了多数人成就自我的工具。学习的目的再也没有那么纯粹。背诵书籍的原因从探寻真理变成了为了写满试卷、赢得老师的好感和分数;课程论文不再言简意骇,这样的行为被人理解成懒惰与态度不端,学生们习惯了按课程要求标准的几倍甚至十倍字数完成,就这么将前人浓缩的智慧稀释。这已经从无意义上升到了病态。

把目光放到这个学校,提起我最遗憾的事情。在中国,至今没有任何完善的制度能够将学生的兴趣与能力结合以选拔人才。学科竞赛是无力的——它有着太多的局限性:学科领域、地区发展的限制、以及竞赛的高考化,受利者只在塔尖。运气好的学生,能够在优秀的高校学习心仪的专业,而像我这般倒霉的,就沦落至专业调剂的悲惨命运中。转专业仍然和高考一样,是一个依赖学习成绩的过程,虽然它并不是对学生的兴趣不管不顾——只有成绩达到标准,才会在意人的兴趣。本来是一位志向高远、天赋异凛的人才,受尽这样那样的折磨后,逐渐失去理想,甚至成为废人,多么可悲!是马也,虽有千里之能,食不饱,力不足,才美不外见,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,安求其能千里也?[^2]

纵观国内科学发展,作为差生,我并没有评价的权利,但换作任何人都会觉得,科学世界本应更加祥和。科学家运用智慧,奉献自己,改变世界,造福人类,这本是多么美好的事情?但事实上,科学已被资本约束。科学研究无疑存在巨大的成本,是它最大的限制,然而收益却是缓慢的,一项技术从呱呱坠地,到实验成功,再到实际应用,一直伴随着巨大的消耗。并且,并不是每个技术都能降低到一个亲民的成本。因此,我有时对科学感到悲哀——科学家仿佛成了资本的棋子,有多少迫于生计的人,愤懑地离去?科学本应该没有任何阻碍,正如亚历山德拉·埃尔巴克彦所说:To remove all the barriers in the way of science.[^3]

好像人的一生只有两条道路:内卷成功,然后成为资本的棋子;或者是失去梦想,成为流浪的人。将头脑从沉重的思考中唤醒,我本来只是想想想,我的大学时光是否对得起自己,然而事到如今,思考已经没有什么意义。以“毕业实习联想”为题的文章,与毕业实习却毫不相干——这次实习,是大学的最后一门正式课程,代表着句号前这一句话前的一个逗点,我们在此驻足,等待着最终乐章的到来。无论悲伤与喜悦,泥泞与平坦,真诚与虚伪,都会在句号闭合的那一刻一释前嫌,烟消云散。

好想让时间停留在最初的起点,在风平浪静的世界,与任何人都没有闹僵;让时间停留在去年的夏天,那时发生的事令我五味杂陈,然而那是忙碌而充实的日子;让时间停留在现在也好——尽管我面临终焉,仍有同学、老师和美丽的校园。

世界尽管残酷,但它仍然美丽。在这文章的尾声,思绪万千,飞出了脑海。在四教附近的大草地上,鸟儿飞了,飞向毛主席指着的远方;它们在那远方,纵情地歌唱……那是难以望及的远方。

我也想飞翔,穿过三层大气,向着那无边无垠的浩瀚宇宙。

然而,沉重的枷锁令我难以抬头看清前方……

归根结底,我仍然是很失败,与梦想失之交臂,且不能保护我所爱。

我,并没有他们那样的光明前途。

但自始至终,我都尊重着我自己的选择、原则和灵魂。

我还有我最初的梦想、积蓄的力量和不离不弃的朋友。

我的身影不能在这路上渐渐消失,尚有未尽之事。

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,只是向上走。不必听自暴自弃者的话,能做事的做事,能发声的发声;有一分热,发一分光,就令萤火一般,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,不必等候炬火[^4]。

无论外界的形势如何,我始终做到了:做好自己。

不吾知其亦已兮,苟余情其信芳[^5]!

即使我曾经失败,但我一直自由!

[^1]: From 荀子·性恶 by 荀子
[^2]: From 马说 by 韩愈
[^3]: From Sci-Hub官网,译文:移除科研道路上的所有藩篱
[^4]: From 热风·随感录四十一 by 鲁迅
[^5]: From 离骚 by 屈原